100%

  ●池北偶談卷二十六 談異七

  1242三僧

  1243大將軍小將軍

  1244琅邪秦碑

  1245孫真人

  1246鹽山糖樹

  1247李子金

  1248石砮

  1249黃蓮

  1250詩竹

  1251花仙

  1252行雹

  1253兩五鬼

  1254李學顏

  1255空中婦人

  1256濟寧婦人

  1257山市

  1258黃連花

  1259化虎

  1260一家上壽

  1261普陀石

  1262鬼粥硯

  1263姓氏志

  1264物異

  1265忠勤祠神現

  1266白雲湖

  1267五羖大夫

  1268賢妾

  1269心頭小人

  1270天上赤字

  1271小獵犬

  1272白毫

  1273錢能

  1274曾祖父母

  1275女俠

  1276僧三世報

  1277兩戴逵

  1278貂參

  1279甯尚寶

  1280滄溟見夢

  1281呂鴻臚

  1282羅池碑

  1283祁侍郎

  1284西洋畫

  1285陳丈人

  1286起汕丫繫

  1287白牡丹

  1288九尾觥

  1289月中女子

  1290黃天應

  1291李坤

  1292騾生子

  ○1242三僧

  繁昌魏康孫進士之父,素封而無子。一日有僧造門,乞施三百緡造橋,不許。僧遂然一指,乞至再三,終不許;然三指,始許之,而僧死矣。橋成而康孫生,手缺三指焉。

  又宣城孫榜眼予立 【卓】 之父勷,故給事中也。父孫翁艱於嗣。一日,見市中一僧以火然指,問之,曰:「願得一茅菴足供大士像,旁可坐臥誦經,足跡不出門,而免持鉢之苦。久之,無一檀越辦此者,故然指耳。」翁曰:「吾為師了此願。」僧即罷爇,延至其家,為結茅如僧言。居三年,一日送客,忽見僧入後堂,問之,則夫人臨蓐得一子矣。方駭異,菴中人來云,僧已坐化。子一指然狀宛然。

  同年史狀元立菴 【大成】 ,鄞人。其太公亦與一僧善,一日見僧入宅,覓之不見,而狀元生。生而長齋,成順治乙未進士,後官至禮部侍郎。或云大成,即僧之號。

  ○1243大將軍小將軍

  錢舜舉《折枝牡丹》一卷,有蜀郡桑門公實悟光題云:「三月江南媚景天,姚黃魏紫鬬爭妍。那知十丈將軍樹,却在青城古洞前。」自注云:「青城山丈人觀前牡丹二株,一高十丈,名大將軍;一高五丈,名小將軍。」

  ○1244琅邪秦碑

  諸城琅邪臺秦碑,石壁俯臨海岸,高數十丈。海中復有一碑,去岸數里,潮上則沒,潮落則出。其上歲久皆蠣房所結,不可辨識。又始皇鞭石成橋處,石路長數百丈,無寸土,石罅皆生小松,才數寸,海上人鬻為盆盎之玩。

  ○1245孫真人

  三原民苟氏婦者,病蠱脹,諸醫束手,氣已絕矣。踰二鼓忽甦,家人驚喜,問之,曰:「適已出門,若將遠行者,途遇一老人云,吾已延孫思邈真人醫汝,可速返也。及入門,見真人已先在,年可三十許,以連環針針心竅上,久之遂醒。不知身之已死也。」視之,果有上下二孔,七日始合,又十一年而終。三原醫士王文之說。

  ○1246鹽山糖樹

  予昔使蜀,曾聞其地有油井火井。元人劉郁《西征記》云,殢掃兒城有鹽山,如水晶狀。方侍御邵村 【亨咸】 《怡亭雜記》云,緬甸有糖樹、酒樹。酒樹實如椰子,剖之皆酒,色瑩白而甘,能醉人。糖樹細葉而柔幹,以刀刺其本,汁涓涓不絕,經一晝夜始止;色味如餳,食之令人飽。

  ○1247李子金

  李子金,歸德人,諸生,善鈎股嘉量之術。嘗與儕輩聚飲,鄰有高樓,衆謂子金能算此樓尋丈乎?子金曰諾。即用小尺就地上,縱橫量之,良久,自臥地睨視,又久之,躍起曰:得之矣。使一人縋上,垂繘於地,試之不爽銖黍。又嘗渡河,睨視水面,即能知水淺深。

  ○1248石砮

  《猗覺寮記》辨楛矢石砮,引《晉·肅慎傳》,魏景元以來,供楛矢石砮。晉元帝時,詣江左貢石砮,其地有山出石,其利如鐵。《唐·黑水靺鞨傳》云云。予嘗見吴江吴孝廉兆騫自塞外擕來石砮,形如蠣石,色如蒸栗,云是混同江所產。蓋江邊松脂入水所結,非石也。

  ○1249黃蓮

  鄠縣東三十里秦渡鎮,即文王豐邑故地,有靈臺址。傍有靈沼,周數十頃,沼中產黃蓮花,然不常見,花盛,則縣士人多登科甲者。又有安石榴一株,傳為漢上林種,不時結實,士人亦以為科甲之驗。鄠,即上林故地也。

  ○1250詩竹

  鄠縣多竹園,有詩竹,莖短而葉大,堅厚,土人以代箋幅。

  ○1251花仙

  花仙者,居鄠縣終南山之圭峯。嘗有武弁張某,裹糧訪之,三日始至洞口,鳥道險絕。與之言,但勸以孝弟,更無他語。故太保梁大將軍 【化鳳】 供養甚誠,仙常往來其家,每至,則聞風作,自庭樹而下。唯啖果實,不火食。自言在山中恆與康對山、王渼陂諸公相往還。其貌瘦健而長髯,聲甚尖利,不類人,殆猿玃之屬也。鄠進士文登令王十洲𨚗說。

  ○1252行雹

  邑北蘇王莊民某,粥薑於平原。見主人次子晝臥不醒,問之曰:病乎?主人曰:非也,子昨往田間,忽雲陰風起,不覺身入雲中,見神人數十輩,形狀詭異,各駕一車。駕車者似羊而獰。車中皆冰雹,教之以手撒雹,雹寒甚,令納手羊毳間,頓煖如火。方撒之頃,或以蒲葵扇子障之,須臾不知行幾百里。雹盡,怳忽已在原處矣,歸家困甚,寢未覺耳。始知李衞公行雨非妄。

  ○1253兩五鬼

  五代時,南唐馮延巳及弟延魯,與魏岑、陳覺、查文徽等更相推唱,時人謂之五鬼。後蜀鹿虔扆、歐陽炯、韓琮、毛文錫、閻選,亦號五鬼。

  ○1254李學顏

  新城諸生李學顏,闈後於歷下候榜,夜夢有人告云:「君名在第十八。」覺而喜甚。榜將發,行過藩司街,舊例,自領解以下皆有官馬候赴鹿鳴宴,會按名雁行排列。李徑至第十八匹前,撫之曰:「明日即乘汝矣。」顧視圉人,腰間有小牌,書名乃李學顏也。大惡之,果落第。

  ○1255空中婦人

  文登諸生畢夢求,九歲時,嬉於庭,時方午,天宇澄霽無雲,見空中一婦人,乘白馬,華袿素帬,一小奴牽馬絡,自北而南,行甚于徐,漸遠乃不見。予從姊居永清縣,亦嘗於晴晝仰見空中一少女子,美而艷粧,朱衣素帬,手搖團扇,自南而北,久之始沒。

  ○1256濟寧婦人

  康熙丙寅歲,濟寧南池側居人王姓者,與衆約會武當山進香,既再往矣,歸為其妻述嵾岳奇麗之狀,妻亦欲往,夫以道遠艱費難之,妻恚而自經。夫歸驚懊,言於衆,衆為置櫬殮之,遂行。比至河南某邑,忽見其妻在路旁大樹下坐憩,以為鬼也。曰:「若死矣,胡為在此?」妻曰:「吾未嘗死。昨以需衆,行期稍遲,故先行至此相候。不謂君輩濡滯,吾候且數日矣,今當同行,胡謂鬼耶?」其夫疑懼不知所出。衆曰:「吾等百餘人,渠即魅,何怯之有?」遂偕行。途中起居飲食皆無他異,事竣,歸家登堂,夫指櫬示之曰:「爾既不死,前日殮者何人?」妻曰:「吾實不死,曷開視之。」及開視,乃空棺耳。今妻尚在。

  ○1257山市

  文登崑崳山有山市,恆在清晨。遙望之,山化為海,惟露一島。島外悉波濤瀰漫,舟船往來,山下人但覺在霧氣中。淄川西煥山亦有山市,每現城郭樓櫓林木人馬之狀,一如蓬萊海市。嘉靖二十一年,縣令張其協經山南麓,始見之,煙嵐鬱麗,移時乃滅。自後往往見之。東郡恩縣白馬營,茌平馬令莊,皆平原,時於雨後見此異,土人謂之地市。《老學菴筆記》云:太原以北,晨行,則煙靄中覩城闕,狀如女牆雉堞者,《天官書》所謂氣也。

  ○1258黃連花

  《本草》:「黃連叢生,一莖三葉。葉似甘菊,凌冬不凋。四月開花,黃色。六月結實,似芹子,色亦黃。江左者葉如小雉尾,正月開花,作細穗,淡黃白色。」予聞蜀人云,明時,馬湖府一縉紳,應巡撫某之求,求之深山叢箐中。凡一枝重可二兩者,僅得十枝。其一枝生絕壁間,募人懸絙倒垂取之,重至三兩。有老人云,兒時即見之,每春開花大如椀,紅如山茶。與《本草》所云不類。

  ○1259化虎

  江都俞生說,曾署定番州事,親見方番司土官之母化為虎,後旬日一至家,旋入山去。又安順府陶生,有姊適人,生子矣,一旦隨羣虎入山,形體猶人,與羣虎隊行,趫騰絕壁,如履平地。亦數日一至家,撫視其子即去。久之漸變虎形,不復至。又八角井一農家婦,亦化為虎。皆康熙二十年間事。

  ○1260一家上壽

  康熙己巳春正月,予同衍聖孔公翌辰 【毓圻】 、大學士李公鄴園 【之芳】 、兵部侍郎孫公祚庭 【光祀】 送聖駕於濟南府西之乾石橋。見歷城耆民劉子全者,年八十五矣,尚矍鑠。自云:生母魏氏,年百有三歲,尚在;一姑嫁郭氏,年百有七歲;一姑嫁夏氏,年九十有八。子全有五子十三孫,家藥山下,子孫有為諸生者,羣歎異之。又聞章丘堪輿聶翁言,曾遊鉅野縣,至李家集,見一老嫗年百四十七歲,尚能紡績,忘其姓氏。

  ○1261普陀石

  浙定海縣有普陀巖石,有大士像,華鬘天然,竹林、鸚鵡、善財、龍女之形,種種皆具。琴客程生曾見數枚。定海縣今改鎮海,舟山置縣,賜名定海。

  ○1262鬼粥硯

  淄川王某,大理卿筠蒼公曾孫也。康熙己巳上元日,遊顏神鎮城隍廟,時方卓午,遇一老叟,持古硯自廟中出。王曰:「粥乎?」叟曰:「適已粥之矣。家尚有一硯,與此類。明日幸過訪,當以相贈,不須價也。」且告以家在某村,正王歸路必經處。翌日,如言訪之,至村外一林墓側,有茅舍,叟已候門。見王曰:「渴乎?有漿可飲。但所居湫隘,不敢延入,君候於此。飲畢,當出硯相贈耳。」少選,出漿飲之,飲甫畢,王遂發狂奔走,直上山巔,雖澗壑荊棘不避。遇樵人數輩識之,舁歸其家,迷不知人。臥病數月始愈。

  ○1263姓氏志

  董復亨《章丘縣志》,蓋踵楊君謙《弘治志》而作,雅有體裁,末增《姓氏志》一卷。其所著異姓,有恩、术、 【术虎高琪之後。】 沙、弭、芊、信、訾、鬲、法、襲、隆、鑒、東、類、部、德、繩、邭、勾、絮、楮、善、能、盈、匿、付、典、太、俎、杲、西、禡、書。

  《新城舊事》云,邑有仉姓、俳姓、其姓、見姓。

  ○1264物異

  三從兄士襄之妻張,夏夕已寢,榻忽離故處尺許,四顧無所見。忽覩梁間有小人二寸許,垂首下窺,小冠緇衣,鬚眉歷歷,久之飛去,遂失所在。遺其冠,乃以木為之,色黑如漆。

  ○1265忠勤祠神現

  康熙二十一年,新城大水,城不沒者三版。先高祖太僕公忠勤祠在南郭外,水已及堦,勢將入堂室,司香火者張應祥晨往視水,見一神人朝冠朱衣南面立,水竟不入。

  ○1266白雲湖

  白雲湖一名劉郎中陂,在章丘縣西北七里許,周圍六十餘里,有河泊所與濼淯 【即今繡江。】 二水會同入大清河,邑乘載之甚明。而張中丞南溟 【鵬】 《重濬小清河議》乃云:「在滸山濼之東,陶唐口之西。」按長山縣無湖,西距白雲湖尚百里,不知何據也? 【章丘李中麓太常著《白雲湖考》。】

  ○1267五羖大夫

  河津人暢體元者,少時夢神人呼為五羖大夫,頗以自負。及流寇之亂,體元為賊掠,囚縶一室,冬夜寒甚,於壁角得五羊皮覆其身,乃悟神語蓋戲之耳。後以明經仕為雒南知縣。

  ○1268賢妾

  益都西鄙人某,娶妾甚美。嫡遇之虐,日加鞭箠,妾甘受之無怨言。一夜,盜入其居,夫婦惶懼不知所為。妾於暗中手一杖,開門徑出,以杖擊賊,踣數人,餘皆奔竄。妾厲聲曰:「鼠子不足辱吾刀杖,且乞汝命,後勿復來送死。」賊去,夫詢其何以能爾?則其父故受拳勇之技於少林,以傳之女,百夫敵也。問何以受嫡虐而不言?曰:「固吾分也,何敢言?」自是夫婦皆重之,鄰里加敬焉。今尚在。

  ○1269心頭小人

  安丘明經張某常晝寢,忽一小人自心頭出,身才半尺許,儒衣儒冠,如伶人結束。唱崑曲,音節殊可聽,說白自道,名貫一與己合,所唱節末,皆其平生所經歷。四折既畢,誦詩而沒。張能憶其梗槩,為人述之。

  ○1270天上赤字

  順治乙未冬夜,天上有赤字如火,其文云:「白苕代靖否,伏議朝冶馳。」移時始散,沂莒間皆見之。

  ○1271小獵犬

  八座某公未第時,夏日常晝臥,忽見一小人騎而入,人馬皆可寸餘,腰弓矢,臂鷹,鷹大如蠅。繼至一人,亦如之,牽獵犬,大如巨螘。二人繞屋盤旋,久之,甲士數千沓至,星旄雲■〈罒干〉,繽紛絡繹,分左右盂合圍,大獵室中,蚊蠅無噍類。其伏匿者,輒緣壁隙抉出之。一朱衣人下輦,坐別榻,衆次第獻俘獲已,遂上輦肅隊而出,甲士皆從,如煙霧而散。起視一無所覩,惟一小獵犬徬徨壁間,取置篋中,馴甚,飼之不食,臥則伏枕畔,見蠅蚋,輒齧去之。事見蒲秀才松齡《聊齋志異》。

  又宋中丞牧仲 【犖】 曾於柏鄉魏相國座間見一小鹿,長二寸許,雙角嶄然,與大鹿無異。見中丞《筠廊偶筆》。

  ○1272白毫

  樂安人左某,流寓淄川,能日行五百里,必攀援樹枝數轉,始得止。足底有白毫長三寸許,一日足痛毫落,遂不能行。又濟寧人某,充總河承舍,畜一驢,日行五百里,往返京師僅五日。二耳中有白毫各長五六寸,行駛則挺出。一日拔去,鞭策不復前矣。

  ○1273錢能

  《南園漫錄》載,太監錢能鎮雲南,有王姓者,業賣檳榔致富,人呼為檳榔王。能執其人曰,汝庶民,敢僭號二字王,賄之方免。近江寧知縣陳永吉者,吴逆之甥,恃勢貪恣,大吏莫敢問。常以迎上官至淳化鎮,主一富人家,富人供奉極其豐腆,冀得其歡。陳視堂中有聯云:「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呼富人詰之曰:「今海寇猖獗,汝乃謂海內知己,是欲反耳。」富人大恐,索千金乃釋之。又過市肆,見有以甘蔗為龍鳳形者,皆以僭逆嚇詐,或至破家。後陞中書舍人,為張俊升 【登選】 給事劾罷。

  ○1274曾祖父母

  今鄉官稱州縣官曰父母,撫按司道府官曰公祖,沿明世之舊也。張司徒《南園漫錄》言其非矣,謂稱布政司為曾祖父母,則尤可笑。今不聞有此稱矣。

  ○1275女俠

  新城令崔懋以康熙戊辰往濟南,至章丘西之新店,遇一婦人,可三十餘,高髻如宮粧,髻上加氊笠,錦衣弓鞋,結束為急裝,腰劒,騎黑衞,極神駿,婦人神采四射,其行甚駛。試問何人?停騎漫應曰:「不知何許人。」將往何處?又漫應曰:「去處去。」頃刻東逝,疾若飛隼。崔云,惜赴郡匆匆,未暇躡其踪跡,或劒俠也。從姪鵷因述萊陽王生言,順治初,其縣役某解官銀數千兩赴濟南,以木夾函之。晚將宿逆旅,主人辭焉,且言鎮西北不里許,有尼菴,凡有行槖者皆往投宿,因導之往。方入旅店時,門外有男子著紅帩頭,狀貌甚獰。至尼菴入門,有廳廨三間,東向,牀榻備設。北為觀音大士殿,殿側有小門扃焉。叩門久之,有老嫗出應,告以故,嫗云:「但宿西廨不妨。」久之,持硃封鐍山門而入,役相戒夜勿寢,明燈燭,手弓刀伺之。三更,大風驟作,山門砉然而闢,方愕然相顧,倏聞呼門聲甚厲,衆急持械以待,而廨門已啟。視之,即紅帩頭人也,徒手握束香擲於地,衆皆仆,比天曉始甦,銀已亡矣。急往市詢逆旅主人,主人曰:「此人時遊市上,無敢誰何者,唯投尼菴客輒無恙,今當往愬耳。然尼異人,吾代往求之。」至則嫗出問故曰:「非為夜失官銀事耶?」曰:「然。」入白,頃之,尼出,嫗挾蒲團敷坐,逆旅主人跪白前事。尼笑曰:「此奴敢來此弄狡獪,罪合死,吾當為一決。」顧嫗入,牽一黑衛出,取劒臂之,跨衞向南山徑去,其行如飛,倏忽不見。市人集觀者數百人。移時,尼徒步手人頭驅衞而返,驢背負木夾函數千金,殊無所苦。入門呼役曰:「來,視汝木夾官封如故乎?」驗之良是。擲人頭地上曰:「視此賊不錯殺却否?」衆聚觀,果紅帩頭人也。衆羅拜謝去。比東歸,再往訪之,菴已鐍閉,空無人矣。尼高髻盛粧,衣錦綺,行纏羅襪,年十八九,好女子也。市人云,尼三四年前挾嫗俱來,不知何許人。常有惡少夜入其室,腰斬擲垣外,自是無敢犯者。

  ○1276僧三世報

  桐城諸生姚東朗,有子三保,生九歲,忽病,三日不食,惟飲水念佛,倏變中州之音,告其父曰:「吾前世河南僧也,與道侶某同居,吾有三十金,彼請貸之,不許。遂中夜刼金及度牒而逃,又殺吾以滅口。吾投君家為君弟,字嵩少。彼亦投君家為女,今嫁溧陽潘氏者是也。彼六七歲時,吾不忍殺。吾年十八,陽祿終矣,故再投君家為君之子。彼今遠嫁,吾不能報,又須轉世報之。君前世為河南縣令,納彼賄不之究,今來君家兩世,二十七年衣食之費,與賄足相抵。吾往溧陽矣。東朗曰:「寃尚可解乎?」曰:「唯佛力可解。」語畢而逝,乙卯六月事也。東朗往花山求見月律師懺悔,師為禮水懺,且令以三十金供僧,懺罷,而女孕墮胎矣,竟無恙。前一夕,女夢僧登堂而譟,身有火光,久之乃去。蓋師力云。

  ○1277兩戴逵

  《藝文類聚》載戴逵皇太子箴。《廣弘明集》有戴逵與釋慧命書,此戴逵,隋人,非梁隱士戴安道。 【二文梅氏采入《隋文紀》。】

  ○1278貂參

  從祖考功公門生孫中丞 【元化】 ,天啟中自遼東遷登撫,考功從索貂參。孫答書云:「貂不足,參也魯矣。」人傳以為笑。

  ○1279甯尚寶

  《汝潁集》云,甯尚寶中立,字爾強,萬曆癸未進士。家居不通賓客,闃居一室,人罕闚其戶。或覘之,但見紙幅積座側,上皆作墨點,或環之,累累如貫珠。人曰,甯善羯鼓,記柘杖之節耳。終莫測也。

  ○1280滄溟見夢

  施愚山 【閏章】 在濟南時,為滄溟先生作墓碑文,且為立後奉祀。一夕夢三丈夫峨冠朱衣來謁,一白髯者南面坐,蒼髥次之,末坐者尤奇偉。旦日拜墓下,則三墓纍纍相次,問其裔孫云,先生祖父三世葬此。始悟蒼白髥者,先生之祖父也。愚山適將往南山購石,見墓道間有石仆地,磨礱如新,遂刻己文。此事與《研北雜志》所載嵇侍中謝趙子昂書廟額事正相類。

  ○1281呂鴻臚

  呂少卿 【祖望】 ,滄州人,順治壬辰進士。康熙乙巳冬病亟,夢天帝召為東嶽之神,力辭不獲,因訂後期,遂引疾歸里。舟過張家灣,忽沐浴更衣端坐曰:「時日近,吾將去矣。」遂瞑。舟中人隱隱見空中鼓吹,騶從甚盛云。

  ○1282羅池碑

  柳州羅池廟碑「荔子丹兮蕉黃」一石尚存,相傳為蘇文忠公書。估客過柳江者,搨一紙,即無風波之虞。亂後失去,雜入築城塼石中,每當築處,城輒圮。有司知其異,物色出之,今置廟中。南禮部鼎甫 【廷鉉】 嘗理柳州,為予言。

  ○1283祁侍郎

  明金壇祁西巗侍郎 【逢吉】 ,少為諸生,有名。嘗館某氏,適鄉試,東家之子已通關節於主司,臨期忽病。以與祁素厚善,告之,比入場,立就七作,喜甚,自謂必售。及將謄寫,手忽反背,不能握筆,遂納卷太息而出,自謂不復有科第之望矣。下科竟中第,官至戶侍。

  ○1284西洋畫

  西洋所製玻瓈等器,多奇巧,曾見其所畫人物,視之初不辨頭目手足,以鏡照之,即眉目宛然姣好。鏡銳而長,如卓筆之形。又畫樓臺宮室,張圖壁上,從十步外視之,重門洞開,層級可數,潭潭如王宮第宅。迫視之,但縱橫數十百畫,如棊局而已。

  ○1285陳丈人

  陳丈人,居彝陵沙地坡,順治初年百有四歲,步履視聽不衰。遠安知縣周惠隆延之,詢其所得,曰「知事遲,回頭早耳。」予之錢帛,弗受。

  ○1286起汕(乂)[丫]繫

  彝陵風俗,漁人春則起汕,秋則丫繫。每三月初八、十八、廿(之)[八]三日,相率扣拍,令聲振水面,連歌徹昏曉,必悲愴慷慨,乃獲多魚。惟三遊洞以下、十二碚以上數十里內為然,謂之起汕。八月九日捕取鱘鰉,先布網而後用叉,自釘頭鎮以往地皆曰繫,或曰枋。有金釵繫、丫髻繫等名,謂之丫繫。亦如吳淞之起叢也。

  ○1287白牡丹

  高淳縣花山,有白牡丹,歲開數枝,種非人力,亦無恆所,有折者輒得疾。施侍讀愚山 【閏章】 詩云:「空山石纍纍,獨立天風吹。攀條莫敢折,含芳貽阿誰。」

  ○1288九尾觥

  泰興季御史家,有古玉觥,質如截肪,中作盤螭。螭有九尾。作柄處,螭首如血正赤。觥底有竅,與尾通,九尾皆虛空,宛轉相屬,注酒皆滿。人以為鬼工。

  ○1289月中女子

  德州趙進士仲啟 【其星】 ,嘗月夜露坐,仰見一女子,妝飾甚麗,如乘鸞鶴,一人持宮扇衞之,逡巡入月而沒。此與予前所記二事相類。羿妻之事,信有之矣。

  ○1290黃天應

  康熙十五年,南海民黃天應,年十四,惟瞽母在堂。從兄天會者,亡賴也,欲併其產,紿天應同往伐竹,椎殺之而瘞其尸。既數月矣,其母思子,日夜泣,忽夜半有叩門者,告之曰:「爾子某月日為天會擊殺,瘞某處,明日可往發之。」開戶則闃無人跡。如其言,果得尸,告之官,寘天會於法。

  ○1291李坤

  蔡琠,字玉汝,閩人。以明經仕為粵東令,罷官不歸,流寓山寺。一日於市肆獨飲,忽有道人 髯偉幹,顧盻甚異,蔡揖之坐,詢其姓名,曰秦人李坤,居華山數十年矣。因延至寺寓,見蔡案上有《周易》曰:「頗讀此乎?」蔡曰:「然。」試舉一卦,蔡為述其師說。曰:「全未全未。」蔡因拜求其學。曰:「可齋戒拜天四十九日,拜老夫亦如之,然後可教。」如其言,乃為剖晰河洛精義,皆出程朱之外。蔡因旁及天文、樂律、奇門、太乙、六壬諸術。曰:「此皆《易》之一端耳。」出一小篋,隨所問刺取諸家之書,為蔡指示。書凡幾百卷,皆出篋中,篋才方寸,而書不窮,竟不能測也。留止五年,盡得其奧。將別去,語蔡曰:「此後二十年癸丑歲,汝必遊京師,是歲十二月二十日,即當扃門戶,百日不見一人,否恐不免,慎之慎之。更幾載某歲某日,與汝相見房山。」康熙十二年癸丑,蔡客京師,如其所戒。是時果有妖人楊起龍之變,都門戒嚴,多所刑戮,至二三月始定。又二年乙卯某月日,忽有童子叩門云,師在房山相待。蔡疾馳往,道人獨坐樹下,與語移晷,別去,云將歸華山舊居。蔡以易卜垂簾都門,同年子吴天章 【雯】 與之游,云學《易》者,率莫測其蘊也。薛廷尉大武 【奮生】 云。坤,字果成。

  ○1292騾生子

  釋典有三必死:謂人抱病,竹結實,騾懷胎。然康熙某年,旗下人家有騾生子,竟無恙。

  池北偶談二十六卷 (清)王士禛撰;靳斯仁點校 清代史料筆記叢刊 北京市:中華書局,1982,1997湖北第3刷

附錄:

古懽錄八卷(江西巡撫採進本)

國朝王士禎撰士禎字貽上號阮亭又自號漁洋山人山東新城人順治乙未進士官至刑部尚書諡文簡士禎原名下一字與世宗憲皇帝廟諱相同故傳刻其書者皆改爲士正乾隆丁酉奉諭旨追賜今名是編皆述上古至明林泉樂志之人蓋皇甫謐高士傳之意其自序稱取古詩良人惟古懽句爲名案此句見文選古詩第十六首李善注曰良人念昔之歡愛則所謂良人者乃棄妻指其故夫所謂惟者思維也古者舊時也歡者夫婦之私昵也不識士禎何據乃以爲高隱之目無乃解爲與古爲徒之意耶果若是則誤之甚矣(四庫全書總目卷六十三·史部十九·傳記類存目五)

蜀道驛程記二巻(内府藏本)

國朝王士禎撰士禎有古懽錄已著錄康熙壬子士禎爲四川鄉試正考官記其來往所經上巻自京至成都下巻自成都至河南新鄉縣止蓋士禎是年於新鄉聞訃旋里未及還京故也中多辨證古事較士禎他行記頗爲精核蓋他行記一時筆錄此則越二十年至康熙辛未始補成之檢閱修改厯時旣久考訂自爲詳密耳(四庫全書總目卷六十四·史部二十·傳記類存目六)

南來志一巻(内府藏本)

國朝王士禎撰是書乃康熙甲子士禎官少詹事時奉使祭告南海記其驛程所經全仿范成大吳船錄體所載自京師至廣州而止故曰南來(四庫全書總目卷六十四·史部二十·傳記類存目六)

北歸志一巻(内府藏本)

國朝王士禎撰是書乃士禎於康熙乙丑二月至廣州四月初一日始還記其歸途所經至六月十六日至其家新城而止是時其父與敕猶在以便途歸省也所記山水名勝較南來志爲詳蓋使事巳竣沿途得以遊覽云(四庫全書總目卷六十四·史部二十·傳記類存目六)

秦蜀驛程後記二巻(内府藏本)

國朝王士禎撰康熙丙子士禎以戸部左侍郞奉使祭告西岳西鎭江瀆續記其往返所經爲此書上巻自京至華陰迂道至汧陽吳山所謂西鎭也由汧陽乃至成都下巻自成都至其家新城止(四庫全書總目卷六十四·史部二十·傳記類存目六)

浯溪考二巻(山東巡撫採進本)

國朝王士禎撰士禎有古懽錄巳著錄是書前有自序稱楚山水之勝首瀟湘瀟湘之勝首浯溪浯溪以唐元結次山名得魯公磨厓書而益張之舊有浯溪前後兩集爲李仁剛藄光祖撰見於輿地碑目皆無傳今志乃出庸手冗襍泛濫至不可耐乃以退食之暇窮搜遐摭要取精覈間錄詩賦襍文多郡志溪志所未收者葢其族姪官祁陽時以舊志寄士禎士禎爲改作也其書不分門目上巻載山川古迹及元結詩文而附以諸家之題識議論下巻則皆後人藝文末爲補遺三條書頗簡核然如王邕後浯溪銘吳儆祁陽石鏡銘鄒浩甘泉銘其地相近類附可也吳師道汪氏浯村記地在新安渺如風馬亦復載入殊乖體裁葢斷限之難劉知幾嘗言之矣(四庫全書總目卷七十六·史部三十二·地理類存目五)

長白山錄一巻補遺一巻(山東巡撫採進本)

國朝王士禎撰長白山一名常白山一名常在山在鄒平縣東南是錄皆紀其山形勝及故實藝文巳編入士禎漁洋文畧第十四巻中此其别行之本也末附補遺一巻則因宋紹定間丁黼作池州范仲淹祠記以靑陽縣東十五里之長山指爲長白地理舛誤襍引諸說以辨之考証亦確然附會古賢誇餙形勝移甲入乙乃天下地志之通弊士禎以此一記奪其鄉中之流萬遂詆之爲小人所見亦爲不廣矣(四庫全書總目卷七十六·史部三十二·地理類存目五)

廣州遊覽小志一卷(山東巡撫採進本)

國朝王士禎撰士禎有古懽錄已著錄士禎以康熙甲子十一月祭告南海以乙丑二月八日至四月一日歸計留廣州五十一日因而遊覽古跡作爲此志凡光孝寺六榕寺五羊觀海幢寺海珠寺越秀山蒲澗寺長壽菴南園三忠祠九處皆會城内外地也(四庫全書總目卷七十八·史部三十四·地理類存目七)

琉球入太學始末一卷(山東巡撫採進本)

國朝王士禎撰士禎有古懽錄已著錄先是康熙二十三年翰林院檢討汪楫中書舍人林麟焻冊封琉球歸奏中山王尙貞請以陪臣子入國學聖祖仁皇帝俯允所請士禎因紀其始末其中追叙明代琉球入國學事於洪武二十五年祗紀中山而失載山南又二十六年中山復遣寨官子入國學永樂八年山南遣官生三人入國學俱未及載葢沿舊本太學志之誤也其書巳見士禎帶經堂集中此葢初出别行之本(四庫全書總目卷八十三·史部三十九·政書類存目一)

國朝諡法考一卷(山東巡撫採進本)

國朝王士禎撰始於國初下迄康熙三十四年大臣之賜諡者咸錄焉凡親王十八人郡王十五人貝勒十二人貝子十二人鎭國公十一人輔國公十六人鎭國將軍五人輔國將軍七人妃三人公主二人額駙二人藩王七人民公九人侯伯十四人大學士二十七人學士四人詹事一人尙書二十七人侍郞九人都御史三人八旗大臣一百六人總督十七人巡撫十七人殉難監司三人提督十一人總兵官八人前代君臣二十六人外藩一人(四庫全書總目卷八十三·史部三十九·政書類存目一)

居易錄三十四卷(山東巡撫採進本)

國朝王士禎撰士禎有古懽錄巳著錄是書乃其康熙已巳官左副都御史以後至辛巳官刑部尚書以前十三年中所記前有自序稱取顧况長安米貴居大不易之意末又以居易俟命爲說其義兩岐莫知何取也中多論詩之語標舉名儁自其所長其記所見諸古書考據源流論斷得失亦最爲詳悉其他辨證之處可取者尤多惟三卷以後忽記時事九卷以後兼及差遣遷除全以日厯起居注體編年紀月叅錯於襍說之中其法雖本於龎元英文昌襍錄究爲有乖義例又喜自錄其平反之獄辭伉直之廷議以表所長夫鄴侯家傳乃自子孫魏公遺事亦由僚屬自爲之而自書之自書之而自譽之卽言言實錄抑亦淺矣是則所見之狹也(四庫全書總目卷一百二十二·子部三十二·雜家類六)

池北偶談二十六卷(山東巡撫採進本)

國朝王士禎撰凡談故四卷皆述朝廷殊典及衣冠勝事其中如戊已校尉裙帶官之類亦間及古制談獻六卷皆明紀中葉以後及國朝名臣碩德畸人列女其中如論王縉張商英張綵之類間有微斥其惡者葢附錄也談藝九卷皆論詩文領異標新實所獨擅全書精粹盡在於斯談異七卷皆記神怪則文人好奇之習謂之戲錄可矣池北者士禎宅西有圃圃中有池建屋藏書取白居易語以池北書庫名之自爲之記庫旁有石帆亭常與賓客聚談其中故以名書前有自序康熙辛未作也(四庫全書總目卷一百二十二·子部三十二·雜家類六)

香祖筆記十二卷(山東巡撫採進本)

國朝王士禎撰皆康熙癸未甲申二年所記至乙酉而排纂成書其曰香祖者王象晉羣芳譜曰江南以蘭爲香祖士禎葢取其祖之語以名滋蘭之室因以名書也是書體例與居易錄同亦多可采惟論尹吉甫一條最爲紕繆又如姚旅露書以章八元詩爲盧照鄰某詩話以柳惲詩爲趙孟頫【案某詩話原本不著其名葢有所諱今亦仍其舊文】記憶偶誤事所恒有指其踈舛足矣而一則以爲無目人語一則以爲眯目人道黑白肆口毒詈皆乖著書之體士禎池北偶談任惇表語一條何嘗不以劉禹錫覆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二句爲白居易詩漁洋文畧遊攝山記何嘗不以左思振衣千仭岡濯足萬里流二句爲郭璞詩乎此由晩年解組侘傺未平筆墨之間遂失其冲夷之故度斯亦盛德之累矣又第十二卷一條曰輟耕錄言或題畫曰特健藥不喻其義余因思昔人如秦少游觀輞川圖而愈疾黃大癡曹雲溪沈石田文衡山輩皆工畫皆享大年人謂是煙雲供養則特健藥之名不亦宜乎案法書要錄載武平一徐氏法書記曰駙馬武延秀聞二王之迹强學寳重乃呼薛稷鄭愔及平一評其善惡諸人隨事答稱爲上者題云特健藥云是突厥語【案唐書稱延秀嘗質於突厥解其國語法書要錄所載太平公主三駄藐提四字印亦突厥語也】其解甚明士禎乃以字義穿鑿殊爲失考此非僻事殆髦而忘乎然其品題文藝宏奬風流至於老而不衰固足尚也(四庫全書總目卷一百二十二·子部三十二·雜家類六)

分甘餘話四卷(山東巡撫採進本)

國朝王士禎撰此書成於康熙已丑罷刑部尚書家居之時曰分甘者取王羲之與謝萬書中語也大抵隨筆記錄瑣事爲多葢年逾七十借以消閒遣日無復考證之功故不能如池北偶談居易錄之詳核中如引懶眞子稱漢書昌邑王賀妾名羅紂卽羅敷不言二字何以通用俟考云云今案漢書昌邑王傳實作羅紨顔師古注目紨音敷說文系字部有此字注曰布也一曰粗紬從系付聲葢紨字音同故得與敷字通用馬永卿誤引漢書士禎不加辨正而轉以設疑殊爲疎舛是亦隨時摘錄不暇繙檢之明驗矣其他傳聞之語偶然登載亦多有未可盡憑者然如繁臺之當讀蒲禾切梅福爲吳門市卒之非蘇州宣室之有二此類皆有典據不同摭拾披沙揀金尚往往見寳也其中滄浪詩話一條獨舉馮班鈍吟襍錄之說反覆詆排不遺餘力則以士禎論詩宗嚴羽而趙執信論詩宗馮班核其年月在談龍錄初出之時攻班所以攻執信也然執信訟言詆士禎而士禎僅旁借其詞不相顯斥則所養勝執信多矣(四庫全書總目卷一百二十二·子部三十二·雜家類六)

古夫于亭襍錄六卷(兩江總督採進本)

國朝王士禎撰士禎以康熙甲申罷刑部尚書里居乙酉續成香祖筆記之後復采綴聞見以成此書自序謂無凡例無次第故曰襍以所居魚子山有古夫于亭因以爲名其中如據西京襍記鈎弋夫人事以駁正史則誤採僞書據貴耳集以王安石爲秦王廷美後身則輕信小說據詩元龜象齒之文謂韓非希見生象之語不足爲信據易匪其彭之文謂論語竊比老彭彭當音旁訓爲側據子華子證詩有美一人據示兒編解詩黽勉從事則附會經義以張爲爲南唐人以俞文豹爲元人亦失於考核然如謂岳珂桯史之名出於李德裕辨劉表碑非蔡邕作辨帖黃今古不同辨劇談錄元稹見李賀之妄辨丹鉛錄載蘇軾詞之謬辨洪邁萬首絶句辨西溪叢語誤引田子春辨才調集誤題王之渙辨唐彦謙誤詠齊文惠太子宫人皆引據精核品題諸詩亦皆愜當而記董文驥論擬李白孟浩然詩記汪琬論新異字句不諱所短若預知其詩派流弊而防之者可謂至公之論異乎沾沾自護者矣(四庫全書總目卷一百二十二·子部三十二·雜家類六)

隴蜀餘聞一卷(山東巡撫採進本)

國朝王士禎撰士禎有古懽錄巳著錄是編皆記隴蜀碎事如吳山岍山之類亦閒有考證以其奉使時所記多非親見之事且多非所經之地故曰餘聞兼及趙州介休者則以往隴蜀時驛路所必經也(四庫全書總目卷一百四十三·子部五十三·小說家類存目一)

皇華紀聞四卷(山東巡撫採進本)

國朝王士禎撰康熙甲子士禎以少詹事奉使祭告南海因綴其道途所經之地搜採故事爲此書多采小說地志之文直錄其事無所考證不及其池北偶談諸書也(四庫全書總目卷一百四十三·子部五十三·小說家類存目一)

精華錄十卷(山東巡撫採進本)

國朝王士禎撰士禎有古懽錄已著錄其詩初刻有落牋堂集皆少作也又有阮亭詩及過江入吳白門前後諸集後刪併爲漁洋前集而諸集皆佚嗣有漁洋續集蠶尾集續集後集南海集雍益集諸刻是編又刪掇諸集合爲一帙相傳士禎所手定其子啟汧跋語稱門人曹禾盛符升仿任淵山谷精華錄之例鈔爲此錄者葢託詞也士禎談詩大抵源出嚴羽以神韻爲宗其在揚州作論詩絶句三十首前二十八首皆品藻古人末二首爲士禎自述其一曰曾聽巴渝里社詞三閭哀怨此中遺詩情合在空舲峽冷雁哀猿和竹枝平生大指具在是矣當康熙中其聲望奔走天下凡刊刻詩集無不稱漁洋山人評點者無不冠以漁洋山人序者下至委巷小說如聊齋志異之類士禎偶批數語於行間亦大書王阮亭先生鑒定一行弁於卷首刊諸棃棗以爲榮惟吳喬竊目爲清秀李于鱗【見談龍錄】汪琬亦戒人勿效其喜用僻事新字【見士禎自作居易錄】而趙執信作談龍錄排詆尤甚平心而論當我朝開國之初人皆厭明代王李之膚廓鍾譚之纎仄於是談詩者競尚宋元旣而宋詩質直流爲有韻之語錄元詩縟艷流爲對句之小詞於是士禎等以淸新俊逸之才範水模山批風抺月倡天下以不著一字盡得風流之說天下遂翕然應之然所稱者盛唐而古體惟宗王孟上及於謝朓而止較以十九首之驚心動魄一字千金則有天工人巧之分矣近體多近錢郞上及乎李頎而止律以杜甫之忠厚纒綿沉鬱頓挫則有浮聲切響之異矣故國朝之有士禎亦如宋有蘇軾元有虞集明有高啟而尊之者必躋諸古人之上激而反脣異論遂漸生焉此傳其說者之過非士禎之過也是錄具存其造諸淺深可以覆按一切黨同伐異之見置之不議可矣(四庫全書總目卷一百七十三·集部二十六·别集類二十六)

精華錄訓纂十卷(大理寺卿陸錫熊家藏本)

國朝王士禎撰惠棟註士禎有古懽錄棟有易漢學皆巳著錄士禎晚年仿宋黃庭堅精華錄例自定其詩爲此本棟祖周惕爲士禎門人故棟亦仿任淵史季温例注之以引證浩繁每卷各分爲上下其凡例稱所採書共數百種悉從本書中出不敢一字拾人牙後慧然亦大槪言之耳卽以第一卷而論如温庭筠靚粧錄蔡賢漢官典職孫氏瑞應圖陸機洛陽記沈懷遠南越志蔡邕琴操河圖括地象顧野王玉篇【案今大廣益會玉篇乃宋大中祥符六年重修非惟非野王之舊並非孫强之舊】輿地志管輅別傳梁京寺記檀道鸞續晉陽秋十二書宋以來久不著錄棟何由見本書哉【案棟注例凡引巳佚書者皆冠以現存書名如藝文類聚太平御覽之類】又棟邃於經學於詞賦所渉頗淺所引或不得原本於顯然其見者或有遺漏如注寒肌起粟字引蘇軾旅館孤眠體生粟句不知此用軾雪詩凍合玉樓寒起粟句也注吹香字引李賀山頭老桂吹古香句不知此用李頎愛敬寺古藤歌宻葉吹香飯僧徧句也注麥飯字引劉克莊漢寢唐陵無麥飯句不知爲五代史家人傳語也注大漠字引程大昌北邊備對不知爲後漢書竇憲傳語也至於每條各自標目則其文不相連屬乃於數條其引一書者不另標名如轅固里詩註曲學字曰今上初卽位云云葢蒙上條史記之文然不標史記而首句突稱今上是何代之帝也其體例亦間有未善【案以上亦姑舉第一卷言之】是書先有金榮箋註盛行於時棟書出而榮書遂爲所軋要亦勝於金註耳至於元元本本則不及其詁經之書多矣人各有能有不能不必以註而輕棟亦不必以棟而併重此註也(四庫全書總目卷一百八十二·集部三十五·别集類存目九)

漁洋詩集二十二卷續集十六卷(山東巡撫採進本)

國朝王士禎撰士禎初刻落箋堂詩又刻順治丙申至辛丑所作爲阮亭詩復有過江入吳白門前後諸集後乃刪併諸作定爲漁洋前集始於丙申終於康熙已酉凡十四年之詩是集出而少作諸集悉微故今不甚傳康熙甲子又裒其辛亥至癸亥之詩十六卷爲漁洋續集葢其爲詹事時也其時菁華方盛與天下作者馳逐矜名故平生刻意之作見於二集者爲多焉(四庫全書總目卷一百八十二·集部三十五·别集類存目九)

漁洋文畧十三卷(山東巡撫採進本)

國朝王士禎撰葢康熙乙亥士禎所自編前有其門人張雲章序士禎以詩名一時而古文特以天姿朗悟自然修潔實則非所專門雲章序謂以先生爲今之太白子美羣知非溢美矣語以先生之文昌黎柳州之文也容有或信或不信者葢當時公論巳爾而雲章必以詩文並稱非篤論矣(四庫全書總目卷一百八十二·集部三十五·别集類存目九)

蠶尾集十卷續集二卷後集二卷(山東巡撫採進本)

國朝王士禎撰士禎以康熙甲子祭告南海阻雪東平望小洞庭中蠶尾山悅其淸遠因取以名其山房併以名集案盛符升作雍益集序稱合戊辰至乙亥詩文爲蠶尾集十卷此集目錄下乃註詩自甲子年起其年冬及乙丑年作別爲南海集文自庚午年起士禎自序又稱偶次甲子使粤以前及丁卯以後詩文稍成卷帙因以蠶尾名集士禎集皆所自刋而三說錯互如是未喻其故文中題跋凡三卷頗足考證然皆與居易錄重出又蠶尾集序一篇旣列卷端又刻之集中亦乖體例其續集二卷皆乙亥迄甲申之詩惟無丙子一年詩以是年奉使祭告別爲雍益集也後集二卷則戊子歸田後所作五七言絶句居十之九自序謂時方刪定洪邁萬首絶句因效爲之然是年士禎七十五嵗矣殆亦精力漸減不耐爲長篇巨製也(四庫全書總目卷一百八十二·集部三十五·别集類存目九)

南海集二卷(山東巡撫採進本)

國朝王士禎撰皆其奉使告祭南海往還之作上卷自京師至廣州下卷自廣州至其家新城而止葢其北歸志亦止於新城也趙執信作談龍錄摭其開卷二詩以爲似覊臣遷客之語其言誠是然士禎之詩長於山水別爲一調未可以二馮之法繩之也(四庫全書總目卷一百八十二·集部三十五·别集類存目九)

雍益集一卷(山東巡撫採進本)

國朝王士禎撰皆康熙丙子奉使祭告西岳西鎭江瀆途中所作前有其門人盛符升序述士禎自言再使秦蜀往返萬里得詩纔百餘篇皆寥寥短章無復當年蜀道南海豪放之格其門人蔣仁錫後序亦述士禎自言老躭禪寂遇事短吟畧倣西竺氏偈頌不應更作文字觀也可謂明於自知者矣(四庫全書總目卷一百八十二·集部三十五·别集類存目九)

唐賢三昧集三卷(江蘇巡撫採進本)

國朝王士禎撰士禎有古懽錄已著錄初士禎少年嘗與其兄士祿撰神韻集見所作居易錄中然其書爲人改竄已非其舊故晚定此編皆錄盛唐之作名曰三昧取佛經自在義也詩自太倉厯下以雄渾博麗爲主其失也膚公安竟陵以淸新幽渺爲宗其失也詭學者兩途並窮不得不折而入宋其弊也滯而不靈直而好盡語錄史論皆可成篇於是士禎等重申嚴羽之說獨主神韻以矯之葢亦救弊補偏各明一義其後風流相尙光景流連趙執信等遂復操二馮舊法起而相爭所作談龍錄排詆是書不遺餘力其論雖非無見然兩說相濟其理乃全殊途同歸未容偏廢今仍並錄存之以除門戸之見又閻若璩潛邱劄記有與趙執信書詆此集所錄如張旭四絶句本宋蔡襄詩而誤收又詆其祖詠詩誤以京水爲涇水孟浩然詩誤以涔陽爲潯陽王維詩誤以御亭爲卸亭蔡洲爲蔡州高適燕歌行誤以渝關爲榆關全不講於地理之學引据精詳皆切中其病然士禎自品詩格原不精於考証若璩所云不必爲是集諱亦不必爲是集病也(四庫全書總目卷一百九十·集部四十三·總集類五)

二家詩選二卷(内府藏本)

國朝王士禎刪錄明徐禎卿高叔嗣二人詩也明自宏治以迄嘉靖前後七子軌範畧同惟禎卿叔嗣雖名列七子之中而泊然於聲華馳逐之外其人品本高其詩上規陶謝下摹韋柳淸微婉約寄託遙深於七子爲别調越一二百年李何爲衆口所攻而二人則物無異議王世懋之所論其言竟果驗焉【語詳蘇門集條下】豈非務外飾者所得淺具内心者所造深乎士禎之詩實沿其派故合二人所作簡其菁華編爲此集禎卿詩多取迪功集其少年之作見於外集别集者十不存一叔嗣惟取其五言詩其七言則闕焉取所長而棄所短二人佳什亦約畧備於是矣(四庫全書總目卷一百九十·集部四十三·總集類五)

唐人萬首絶句選七卷(内府藏本)

國朝王士禎編洪邁唐人萬首絶句務求盈數蹖駁至多宋倉部郎中福淸林淸之眞父鈔取其佳者得七言一千二百八十首五言一千五十六首六言十五首勒爲四卷名曰唐絶句選見於陳振孫書錄解題葢十分之中汰其八分有奇然其書不傳無由知其善否士禎此編刪存八百九十五首作者二百六十四人更十分而取其一矣其書成於康熙戊子距士禎之没僅三年最爲晚出又當田居閒暇之時得以從容校理故較他選爲精審然其序謂以當唐樂府則不盡然樂府主聲不主詞其采詩入樂亦不專取絶句士禎此書實選詞而非選聲無庸務爲高論也(四庫全書總目卷一百九十·集部四十三·總集類五)

古詩選三十二卷(山東巡撫採進本)

國朝王士禎編士禎有古歡錄巳著錄此編凡五言詩十七卷七言詩十五卷五言自漢魏六朝以下唐代惟載陳子昂張九齡李白韋應物柳宗元五人七言古逸一卷漢魏六朝一卷唐則李嶠宋之問張說王翰四人爲一卷王維李頎高適岑參李白爲一卷而王昌齡崔顥二人則稱附錄五卷以下則唐杜甫韓愈宋歐陽修王安石蘇軾黃庭堅晁說之晁補之陸游金元好問元虞集吳萊十二人之詩而李商隱蘇轍劉迎劉因四人稱附錄夫五言肇於漢氏厯代沿流晉宋齊梁業已遞變其體格何以武德之後不容其音響少殊使生於隋者如侯夫人怨詞之類以正調而得存生於唐者如杜甫之流亦以變聲而見廢且王粲七哀何異杜甫之三别乃以生有先後使詩有去留揆以公心亦何異李攀龍唐無五言古詩而有其古詩之說乎至七言歌行惟鮑照先爲别調其餘六朝諸作大抵皆轉韻抑揚故初唐諸人多轉韻而李白以下始遥追鮑照之體終唐之世兩派並行今初唐所錄寥寥數章亦未免拘於一格葢一家之書不足以盡古今之變也至於越人歌惟存二句之類則校刋者之疎或以是而議士禎則過矣(四庫全書總目卷一百九十四·集部四十七·總集類存目四)

十種唐詩選十七卷(山東巡撫採進本)

國朝王士禎編取唐人總集八家及摘宋姚鉉唐文粹所載諸詩各爲刪汰凡河嶽英靈集一卷中興間氣集一卷國秀集一卷篋中集一集搜玉集一卷御覽集一卷極元集一卷又元集一卷才調集三卷唐文粹六卷附以士禎所選唐賢三昧集共爲十種其去取一以神韻爲宗猶其本法惟才調集唐文粹刪汰未精門徑叢襍而文粹尤甚如盧仝月蝕詩陸龜蒙江湖散人歌皆不能謂之盛唐格也文韋莊又元集原書已佚今所傳者乃贋本馮氏才調集凡例言之而士禎仍爲選錄亦失别裁其三昧集一種乃其生平宗旨所在去取較爲精宻世多摘出别行今亦别著於錄又士禎居易錄曰近日金陵有刻唐詩十集者謂爲予所訂或作序假予言曰余奉此爲金科玉律年來於此道稍有會心者得力於是書良多云云及訪是書閱之乃標華亭唐汝詢仲言名大旨在通高漫士李滄溟鍾退谷三選之郵而以汝詢詩解附之强分甲乙丙丁等目淺陋割裂可一笑也然則是書未出以前先有僞本矣今僞本已不傳葢辨之早也(四庫全書總目卷一百九十四·集部四十七·總集類存目四)

載書圖詩一卷(浙江巡撫採進本)

國朝王士禎編康熙辛巳士禎官刑部尚書時乞假旋里改窆其親載書數車以歸其門人揚州禹之鼎繪爲是圖一時多爲題詠士禎彚以成編圖後首載奏疏二篇次序二篇次題圖詩八十六首皆其門人所作而附其姪啟座送還京詩一首次贈行二十四首皆朝臣之作而附侍講尤侗寄懷詩一首次賜沐起程一篇附朱彞尊池北書庫記一篇則以載書及之也(四庫全書總目卷一百九十四·集部四十七·總集類存目四)

漁洋詩話三卷(編修勵守謙家藏本)

國朝王士禎撰士禎有古懽錄已著錄其論詩之語散見於所著池北偶談諸書中未有專帙張潮輯昭代叢書載漁洋詩話一卷實所選古詩凡例非士禎意也是編乃康熙乙酉士禎歸田後所作應吳陳琰之求者初止六十條戊子又續一百六十餘條裒爲一集付其門人蔣景祁刻之士禎論詩主於神韻故所標舉多流連山水點染風景之作蓋其宗旨如是也其中多自譽之辭未免露才揚已又名爲詩話實兼說部之體如記其弟士祜論焦竑字徐潮論蟹價汪琬跋其兄弟尺牘冶源馮氏別業天竺二僧詬誶劉體仁倩人代畫諸事皆與詩渺不相關雖宋人詩話往往如是終爲曼衍旁文有乖體例至如石谿橋堊書絶句乃晚唐儲嗣宗詩點易數字士禎不辨而盛稱之亦疎於考證然其中淸詞佳句採掇頗精亦足資後學之觸發故於近人詩話之中終爲翹楚焉(四庫全書總目卷一百九十六·集部四十九·詩文評類二)

五代詩話十二卷(編修勵守謙家藏本)

國朝王士禎撰宋弼等補緝士禎有古懽錄弼有山左明詩鈔均已著錄是書士禎原藁本草創未竟之本弼所續入務求其博體例遂傷冗雜殊失士禎之初意而掛漏者仍復不免後鄭方坤重爲補正乃斐然可觀是編精華已盡爲方坤所採方坤所不採者皆糟粕矣今錄方坤之本而此本附存其目葢二本皆非上禎之舊而方坤學問該洽不由餖飣而來其凡例指摘此本之失皆一一切中故錄彼而置此焉(四庫全書總目卷一百九十七·集部五十·詩文評類存目)

居易錄

作者:王士禎(字貽上,子貞;號阮亭,漁洋山人) (清) 撰  

部:子 類:雜家類 屬:雜說之屬

參考資料:(《四庫大辭典》)

三十四卷。清王士祯(详见《古欢录》)撰。本书是士祯康熙二十八年(1689)官左副都御史,至四十年(1701)官刑部尚书十三年间所记。士祯自序称“居易”,“取顾况长安米贵居大不易之意”,后又说“认居易俟命为说”。所记多摘录古书,论诗品文,赞誉名人,考据源流,论断得失,发挥己长,甚为详尽,考证议论,颇为可取。三卷以后,改记时事,九卷以后,仿龐元英《文昌襍錄》,按编年体例,专记每日起居活动和授官调职差遣之事。录其正直,得朝廷重用,自誉自己所作所为。版本有《四库全书》本,《王渔洋遗书》本。

池北偶談

作者:王士禎(字貽上,子貞;號阮亭,漁洋山人) (清) 撰  

部:子 類:雜家類 屬:雜說之屬

參考資料:(《四庫大辭典》)

二十六卷。清王士祯(见《古欢录》)撰。因士祯有书数千卷庋置宅西一池之北,故取白居易“池北书库”之意,以名此书。又因书库旁有石帆亭,常与宾客聚谈亭中,由儿辈纪录整理,编次而成是书,故亦名《石帆亭纪谈》。书成于康熙三十年(1691),共分四部分,所述多可参证考史。《谈故》四卷皆述清廷巡按任命、八旗升科、台湾升科、满州乡试、八旗殉葬等典实;《谈献》六卷皆述明中叶以后史可法、傅山父子、崇祯五十相诸事及清名臣、硕德、畸人、列女,“间有摘斥其恶者”;《谈艺》九卷系全书精粹,以“神韵”说评诗文书画,标新立异,实属独创;《谈异》七卷皆记与《聊斋志异》梗概略同的神怪故事。版本以康熙间闽中、临汀郡署、王氏家刻《渔洋全集》、李化自怊草堂校勘,励志斋等本为较早。民国上海文明书局石印《清代笔记丛刊》,民国上海进步书局石印《笔记小说大观》较为通行。1980年中华书局版有靳斯仁点校本。1982年1月中华书局据靳斯仁点校本再版发行。1983年、1984年江苏广陵石籍刻印社据《笔记小说大观》影印本。此外还有《四库全书》本。

香祖筆記

作者:王士禎(字貽上,子貞;號阮亭,漁洋山人) (清) 撰  

部:子 類:雜家類 屬:雜說之屬

參考資料:(《四庫大辭典》)

十二卷。清王士禎(详见《古欢录》)撰。王象晋《群芳谱》称:江南把兰草称作香祖。士祯沿其说,认兰草命其书室,所撰之文亦取兰草别称,名《香祖筆記》。是书乃士祯康熙四十二年(1703)、四十三年笔记,至四十四年编纂成书。体例同于《居易錄》,品文论诗,赞誉名流,为时人崇尚。但笔迹之间,亦有偶误,穿凿附会,失于考证,错乱不经之处,如论尹吉甫一条最为纰缪,某诗话认柳恽诗为赵孟之作。究其原因,当为其解官归乡,失意不快,晚年神智昏乱的原故。版本有清康熙年间《王渔洋遗书》本,清光绪年间申报馆排印《申报馆丛书》本,民国上海进步书局石印《笔记小说大观》本,民国上海文明书局石印《清代笔记丛刊》本。1982年12月上海古籍书版社版湛元点校本,1983年、1984年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影印《笔记小说大观》本,此外还有《四库全书》本。

分甘餘話

作者:王士禎(字貽上,子貞;號阮亭,漁洋山人) (清) 撰  

部:子 類:雜家類 屬:雜說之屬

參考資料:(《四庫大辭典》)

四卷。清王士禎(详见《古欢录》)撰。所谓分甘,乃士祯取王羲之与谢万书中之语。此书成于康熙二十四年(1685)罢去刑部尚书居家之时。时士祯已逾古稀之年,借笔墨书籍消遣渡日,随笔记录,琐事为多,并无考证之意。所以不象《居易錄》、《池北偶談》前期作品那样,引论详细精赅。如引《懒真子》称《汉书》昌邑王贺之妾名叫罗纣即罗敷,却不言明“纣”和“敷”二字为何通用。《汉书·昌邑王传》中实为“罗紨”。颜师古注称“紨”音敷。《說文解字》注“”乃粗绸,音从“付”。故“紨”“敷”二字相通。馬永卿著《懒真子》误引《汉书》,士祯不加考辩随笔摘录。其它传闻之事,虽有摘载,也多属无据附会之文。有《四库全书》本,《王渔洋遗书》本。

古夫于亭雜錄

作者:王士禎(字貽上,子貞;號阮亭,漁洋山人) (清) 撰  

部:子 類:雜家類 屬:雜說之屬

參考資料:(《四庫大辭典》)

六卷。清王士祯(详见《古欢录》)撰。此篇乃士祯解官刑部尚书归乡撰成《香祖笔记》后,又博采所见所闻,撰著而成。因其所居鱼子山有古夫于亭,所撰无固定体例,不分顺序层次,属杂录之类,故命名《古夫于亭雜錄》。其中据《西京雜記》鉤弋夫人之事驳正史,乃误采伪书;据《貴耳集》证王安石为秦王廷美后代,乃轻信小说;据《易匪》称《论语》“窃比老彭”,彭音旁,训为侧,则附会经义;称张为是南唐人,俞文豹为元人,则失考证。而辩《刘表碑》非蔡邕之作,辩“贴黄”古今不同;辩《丹铅录》载蘇軾词之误;辩洪邁万《首绝句》;辩《西溪叢語》误引《田春子》;辩《才調集》误题王之涣;皆引证精辟。记董文骥论拟李白、孟浩然诗;记汪琬论新异字句,则不避其短,加以公论。有《四库全书》本,清光绪三年(1877)序仁和葛元熙辑《啸园丛书》本,1988年10月中华书局版赵伯陶点校本。

御定淵鑑類函

作者:張英(字敦復,樂圃;號文端) (清) 纂(官修)  王士禎(字貽上,子貞;號阮亭,漁洋山人) (清) 纂(官修)  

部:子 類:類書類 屬:

參考資料:(《四庫大辭典》)

四百五十卷。清張英(1637—1708)、王士禎(1634—1711)等,奉清圣祖之命编撰而成。張英字敦复,号乐圃。安徽桐城人。康熙六年进士。官累迁礼部尚书,兼管翰林院詹事府。先后历任国史《一统志》、《渊鉴类函》、《政治典训》、《平定朔漠方略》总裁官。康熙三十八年,授文华殿大学士。晚年以老病乞休。赐宴畅春园,并御书“笃素堂”匾额赠之。卒谥文端。并著有《笃素堂文集》、《存诚堂诗集》等。王士禎字贻上,号阮亭,山东新城人。顺治十五年进士。扬州府推官总督郎廷佐等荐其“品端才敏,奉职最勤”,内升礼部主事,任国史副总裁,官至刑部尚书。善古文,兼工诗词。其于经风节,多被诗名所掩。著述丰富。有《居易錄》、《池北偶談》、《香祖筆記》、《皇华纪闻》、《渔洋文略》、《载书图诗》、《唐贤三味集》、《五代詩話》等。《渊鉴类函》于康熙四十九年(1710)编辑成书。名曰《渊鉴类函》,“渊鉴”为宫中书斋名。古之类书自《皇览》以下,多以佚失。所存如唐时的《北堂書鈔》、《藝文類聚》、《初學記》、《六帖》为最古。明俞安期将此类书删去重复,合并为一。名曰《唐类函》,函六朝以前之典籍。共二百卷,四十三部。各部列《藝文類聚》于前,次列《初學記》、《北堂書鈔》、《白氏六帖》。其中岁时部又兼取唐韩鄂《岁华纪丽》的内容。有关政典的,又采摘唐杜佑《通典》中的材料。《唐类函》内容较为丰富。但康熙帝以其所收诗文故事仅限于唐以前,所以命張英总领其事,取《太平御覽》、《玉海》、《山堂考索》、《天中記》等十几种类书及总集、子史稗编等明以前的文章故事。依据《唐类函》的体例,增其所无,详其所略,汇编而成《渊鉴类函》。全书共四百五十卷。总目四卷。分四十五部,为天、岁时、地、帝王、后妃、储宫、帝戚、设官、封爵、政术、礼仪、乐、文学、武功、边塞、人、释教、道教、灵异、方术、巧艺、京邑、州郡、居处、产业、火、珍宝、布帛、仪饰、服饰、器物、舟、车、食物、五谷、药、菜蔬、果、花、草、木、鸟、兽、鳞介、虫豸。较《唐类函》,分“药菜部”为“药”和“菜蔬”二部,新立“花”部。每部又分若干类,共有二千五百三十六类。此书纲目清楚,便于阅览。凡《唐类函》原有引征的内容,皆标“原”字,本书增补的标“增”字,加以区别。每类的内容又分五项:第一为释名、总论、沿革。引录以《釋名》、《说文》、《尔雅》等书的训诂,列在最前,经、史、子、集列后。第二为典故。按朝代先后的顺序排列。第三是对偶,对偶重在工致,不拘引文的朝代。第四是摘句。以构句精炼,辞藻华美为主,或取诗赋,或摘序记。第五是诗文。分体裁汇集。资料的采辑丰富精审,各项引文皆注明出处。《四库全书总目》称曰:“务使远有所稽,近有所考。源流本末,一一灿然。”《渊鉴类函》的卷数虽然还不到《太平御覽》的一半。其篇幅却比《太平御覽》多一倍。内容非常充实,可供采摭词藻、查阅典故之用。《四库全书总目》称赞曰:“自有类书以来,如百川之归巨海,九金之萃鸿钧矣。与《佩文韵府》、《骈字类编》皆亘古所无之巨制。不数宋之四大书也。”有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内府刊本。清乾隆十三年(1748)武英殿刊古香斋袖珍本、《四库全书》本、清同治光绪年间南海孔氏三十有三万卷堂重刻古香斋本、清光绪九年(1887)上海点石斋影印本、清光绪十三年(1887)上海同文书局影印本、1916年上海同文图书馆影印本、1932年上海扫葉山房影印同文本。

精華錄

作者:王士禎(字貽上,子貞;號阮亭,漁洋山人) (清) 撰  

部:集 類:別集類 屬:清代

參考資料:(《四庫大辭典》)

十卷。清王士祯(生平详见《古权录》(辞目))撰。士祯字子真,又一字贻上,号阮亭,又号渔洋山人。山东新城(今桓台)人。有《古权灌录》(已著录)。王士祯诗初刻有《落笺堂集》,皆少作。又有《阮亭诗》及《过江集》、《入吴集》、《白门集》等,后删并为《渔洋前集》。然诸集皆佚。后有《渔洋续集》、《蚕尾集续集》、《林間錄__後集》、《南海集》、《雍益集》诸刻。此编乃王士祯删掇诸集,合为一部。共十卷。据其子王启汧跋称,门人曹禾、盛符升仿任淵《山谷精华录》之例,钞为此录,盖托词。王士祯谈诗,大抵源出嚴羽,以神韵为全。其在扬州作论诗绝句三十首。前二十八首皆品藻古人,末二首为士祯自述。平生大指,具在其中。在康熙时代,王士祯声望已各满天下。凡刊刻诗集,无不称渔洋山人评点,无不冠以渔洋山人序。凡王士祯偶批数语于行间,亦必大书王阮亭先生鉴定刊于卷首以为荣。平心而论,清代开国之初,人皆厌明代王、李之肤廓,钟、谭之纤仄,于是谈诗者竟尚宋、元。既而宋诗质直,流为有韵之语录;元诗缛艳,流为对句之小词,于是士祯等以清新俊逸之才,范水模山,批风抹月,倡天下以“不著一字尽得风流”之一说,天下遂翕然响应。故清之有王士祯,亦如宋有蘇軾,元有虞集,明有高啓,而尊之者必跻诸古人之上。此集有《四库全书》本,亦被收入《王渔洋遗书》及《四部丛刊》,题为《渔洋山人精华录》,共十卷。

唐賢三昧集

作者:王士禎(字貽上,子貞;號阮亭,漁洋山人) (清) 編  

部:集 類:總集類 屬:

參考資料:(《四庫大辭典》)

三卷。清王士祯(1634—1711)编纂。王士祯本名士祯因避讳作士正,改作士祯字贻上,号阮亭,自号渔洋山人,山东新城人。顺治十五年(1658)进士,累官至刑部尚书,谥文简。王士祯为一代宗匠,著述颇丰,著有《古欢录》《南来志》、《渔洋诗话》等。此集选盛唐诗人四十三家(有入中唐者),诗四百四十五首。前有编者自序。王士祯对嚴羽“盛唐诸人,唯在兴趣”之说,别有神会,因而“录其尤隽永者超诣者”而存之。仿王安石编《唐百家詩選》之例,未选李、杜之诗,因張九齡、韋應物诗作已编入《五言诗选》,故亦不重录其诗。集后有王士祯弟子极、盛符升所作后序。后序称“三昧”,取佛经自在之义。何世璂《燃灯记闻》指出,因王士祯不满于“世元依附盛唐者,但知学‘九天阊阖’,‘万国衣冠’之语,而自命高华,自矜为壮丽。”故有《三昧集》之选,要在剔出盛唐真面目与世人看。可见,王士祯选编此集的真正目的是要矫正明以来诗坛的不良倾向。然王士祯自品诗格,原不精于考证,也使集中出现一些失误。有《四库全书》本。

二家詩選

作者:王士禎(字貽上,子貞;號阮亭,漁洋山人) (清) 編  

部:集 類:總集類 屬:

參考資料:(《四庫大辭典》)

二卷。清王士祯(1634—1711)删录。王士祯生平见《古欢录》辞目。《二家詩選》即徐禎卿、高叔嗣二家之诗选。惟祯卿、叔嗣名列七子之中。士祯之诗,实沿其派。故合二人所作,简其精华,编为此集。祯卿诗多取迪功集,其少年之作见于外集,别集者,十不存一。叔嗣惟取其五言诗,其七言则阙焉。取所长而弃所短,二人佳什,亦约略备于是矣。此集为《四库全书》本,有康熙三十四年(1695)刊本等。

唐人萬首絕句選

作者:洪邁(字景盧;號野處,洪皓子) (南宋) 元本  王士禎(字貽上,子貞;號阮亭,漁洋山人) (清) 編選  

部:集 類:總集類 屬:

參考資料:(《四庫大辭典》)

七卷。清王士祯编。据集前编者自序称,王士祯有感于洪邁《唐人万首绝句》的杂驳,及认为“唐三百年以绝句擅场,即唐三百年之乐府也。”于是编选此书。此书成于康熙四十七年(1708),共七卷,距王士祯去世仅三年。据王氏《蚕尾续文》中称:“是岁予年七十有五,笃老矣,目昏眵不能视书,唯大字本略可辩识。”偶案上有洪景庐《唐人万首绝句》旧板本,乃日取读之,两月而毕,于是撰录其尤者凡九百余首,以继《文粹》、《文选》之后。”此编选唐诗人二百六十四家,诗八百九十五首。其中,所选五绝以王維为最,达二十二首之多;七绝以李商隱为首,达三十八首。书中虽无笺注点评,但在《凡例》中亦对诗家、诗作有所评论。有《四库全书》本。

五代詩話

作者:王士禎(字貽上,子貞;號阮亭,漁洋山人) (清) 撰  

鄭方坤(字則厚;號荔鄉) (清) 删補  

部:集 類:詩文評類 屬:

參考資料:(《四庫大辭典》)

十二卷。清王士祯(1634—1711)撰。士祯字子真,一字贻上,号阮亭,又号渔洋山人。新城(今山东桓台)人。生平详见《唐诗三昧集》辞目是书原为清代王士祯编辑的十二卷秘本,“未及成书,不精不详”;后由鄭方坤删补为十卷,“复者芟之,舛讹者订正之”,“抄撮丛言,增益其所未备”,刊行于世。书前有三篇序文及郑氏的“例言”。第一卷“国主宗室”,第二卷“中朝”,第三卷“南唐”,第四卷“前蜀、后蜀”,第五卷“吴越、南汉”,第六卷“闽”,第七卷“楚、荆南”,第八卷“宫闺、女仙鬼、缁流”,第九卷“羽士、鬼怪”,第十卷“杂缀”。全书辑录了见于唐代以后各种典籍中的关于五代时期诗歌的大量资料,既有如司空圖、杜荀鶴、冯延巳、韓偓、韋莊等重要诗人的事迹及他们的诗词作品,也记载了许多不出名的诗人、诗作和轶事,包括口头流传的民谣、杂歌,颇为详备。在“例言”中,鄭方坤特别推重司空圖的人品和诗论,第二卷“司空圖”条篇幅也较大,并且都是郑氏的补录;“例言”还对五代时期的诗词作了概述。王士祯的作品语言力求华美,尽量选用明隽圆润的辞藻,打磨得流畅清秀;风格讲究清远冲淡,自然入妙。在创作上,写下了大量的“神韵”诗,其艺术风格是多样化。是书《四库全书总目》列为存目,并加以介绍。有咸丰元年(1851)本;民国二十四年至二十六年(1935—1937)上海商务印书馆排印本。

王士禎字貽上新城人順治戊戌進士吏部員外士禄之弟初任揚州司理讞海冦重案全活甚衆以才名内擢旋由部曹改翰林屢遷至兵部督捕侍郎旋改戸部持中會計屏絶膏潤及轉右都御史則抑奔趨崇恬退深得風憲大臣之體士禎詩文氣誼冠冕士林六十年海内奉為宗匠所著述甚富家刻共三十二種殁後揚州人祠祀於平山堂與歐陽修蘇軾共稱三賢云(四庫全書·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山東通志卷二十八之四)